返回

年代:我在瑶岭山下当农民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16章 超常规发展,销售不畅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“方支书,这可是大好事啊!我们这一季的产量大增,结果价格也提高了,今年的收益一定不错。”

    赵金生正好有事找方唯,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大为振奋。

    其他大队也得到了消息,理事会随即召开了会议,大家一起学习了文件,然后微调了一下后续的工作安排。

    几天后。

    育种中心的统计数据也出来了,中心培育的南光三号稻种,总产量为5600万斤,完全达到了预想中的产量。

    在方唯的建议下,理事会将理事的名额增加到了9人,特意给育种中心给了一个名额。

    这个名额自然是蒋春生的,蒋春生就是下塘大队前治保主任,现在是育种中心的负责人。

    “还有一个名额,大家有什么建议?”

    方唯不想搞一言堂,自己定了一个名额,剩下一个名额就让其他的理事提人选。

    最后经过激烈的角逐,这个名额给了15大队的支书。

    “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销售稻种,各位有什么意见?”

    随着粮食的放开已成定局,未来的粮食定量供应体系很快就会瓦解。要不了几年国家就会取销统购统销,农民只需要按规定缴纳农业税,生产什么、农产品卖给谁都是各自的自由。

    前两天,种子公司的人就来找过赵金生,他们也一样能提供粮食的返回以及核销公粮和征购任务。

    以前是没得选,现在又多了一个选择。

    “我建议还是和供销系统继续合作,毕竟打交道这么多年了,互相知根知底,合作的也不错。”

    有人建议还是一切照旧,不要理会新冒出的种子公司。

    当然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。

    “种子公社目前正在大力建设收购销售网点,我觉得这家公司迟早会取代供销系统,成为专门的种子收购销售部门。”

    他说的也不错,实际上在方唯的记忆里也是这么回事。

    未来种子的收购销售会全部交给种子公司,供销系统会逐渐从这项业务当中退出来。

    “那就一家一半吧,毕竟二者的渠道不尽相同,对于我们的推广工作有好处。”

    方唯经过考虑,决定采取折中策略,将合作社的稻种一分为二,分别卖给收购站和种子公司。

    大家也没意见,毕竟卖给谁的价格都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结果会议室结束之后,有一位浙地的户主动找上门来。他说自己是某地农业局的干部,想采购一批南光三号的稻种回去。

    南光系列的稻种名声在外,有人上门求购倒也不意外。

    “杨主任,那你需要购买多少稻种?还有一件事我需要说明,我们自己没有运输渠道,运输的问题需要你自己解决。”

    “运输的事情,我们自己有渠道,倒不必麻烦你们了。我这次来打算采购2000万斤南光三号稻种,数量上没问题吧?”

    户杨主任显得胸有成竹,他能跑这么远采购稻种,自然有自己的办法解决运输问题。

    只是这个数量有些大,方唯一时半会儿拿不定主意。

    “方支书,现在承包到户了,大家未必都会愿意采购你们合作社的稻种。多一个销售渠道对你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,没必要想太多。”

    杨主任察言观色,马上就意识到方唯在纠结什么。

    于是他指出了问题的核心,以后要是南光三号稻种在省内的销量下降,外地的市场就显得很关键。

    别看如今南光三号稻种是香饽饽,但其他单位培育的杂交水稻也在迅猛发展。

    有些事以后还真不好说。

    “这事儿我们需要研究一下,我先让人带你去休息,回头有结果了我再通知你。”

    方唯忽然想起了当初的农优58稻种,这个稻种就是从浙地引进的。

    浙地那边的农业很发达,也有育种的实力,现在把南光三号打进市场也有一定的好处。

    他没有直接答应对方,再次和赵金生等人商量了一下。

    赵金生等人都很支持这笔交易,不过是2000万斤稻种而已,对于全省的农业生产没影响。

    “那行,这事儿就这么决定。老赵,接下来你负责执行,尽快把稻种卖出去。”

    方唯下定了决心,合作社便开始对外销售南光三号稻种。

    三家户,收购站、种子公司以及从浙地来的杨主任,共同瓜分了合作社和育种基地的稻种。

    采收农作物,点数+112000000

    采收农作物,点数+56000000

    总点数:694534320点。

    稻种销售完毕,合作社一共收入了22960万元的现金。育种基地收入了11480万元的现金,绝对是大赚了一笔。

    生产种子的确很赚钱,但这个行业的投入大、研发周期长、而且失败的概率很高。

    没有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投身这一行,绝对是个大坑。

第316章 超常规发展,销售不畅(1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